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| 朱琏:发展针灸疗法的神州女杰
朱琏(1909-1978),字景雩,南渡镇北埂人。1929年毕业于苏州志华医院。后任上海闸北医院妇产科主任。“九·一八”事变后,任安徽省嘉山县明光中学校医,正太铁路医院医生,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和参加进步青年组织的“读书会”。
朱琏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参加革命工作。1936年,在石家庄开设“朱琏诊所”作为中共石家庄市委机关,从事党的活动,掩护党的干部,传达党的指示,搜集敌伪情报,编辑发行《北风》月刊和转发北方局《火线》等党内刊物。1937年9月,周恩来、彭德怀等领导途经石家庄时,由“朱琏诊所”负责保卫和食宿。同时,朱琏还担任石家庄抗日救国会妇女救国会常务委员,石家庄市《正言报》《大华报》编辑,为抗日烈火燃遍石家庄地区作出了贡献。1937年9月起,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卫生部副部长、野战医院院长、延安中国医科大学(原红军医科大学)副校长、代理校长、中央军委总卫生部门诊部主任、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保育顾问等职。
解放战争时期,先后任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卫生局局长、晋冀鲁豫边区医院院长、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第一副部长、华北卫生学校校长、中共中央华北局妇女委员。
全国解放后,朱琏历任中央防疫委员会办公室主任、卫生部卫生司副司长、中共卫生部党组成员、党委委员、卫生部针灸疗法实验所所长、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副院长、针灸研究所所长、中共中央妇女委员会委员、中华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、中共南宁市委常委、南宁市副市长、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。她是最早响应毛主席关于西医学习中医号召的女医务工作者之一,也是最早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、毛泽东思想,以及近代科学知识,研究祖国医学遗产针灸疗法,使之发展为新针灸学的专家。毛泽东主席曾对朱琏同志说:“针灸不是土东西,针灸要出国,将来全世界人民都要用它治病的。”随即,她在中共中央的关怀下,主持办起了一个外国医生针灸训练班,使针灸真的出了国。毛泽东主席曾在杭州的一次接见便宴上,即席向她祝贺“针灸万岁”。1966年春,董必武赠朱琏诗一首:“万里传针灸,能人遍市乡。随身带工具,竹筐即药囊。大众皆称便,孤贫更不忘。我邦古医术,赖尔好宣扬。”她著有《新针灸学》,该书由朱德题词,董必武撰写序言,并先后由朝鲜、苏联、越南等许多国家翻译出版。另外,朱琏曾发表论述妇女卫生工作的重要文章20余篇。
朱琏逝世后,遵照她的遗愿,部分骨灰撒在邕江之中。
来源:溧阳市融媒体中心
编辑:陈洁